敬敷精神孕育人文之花

作者: 时间:2007-04-02

——安庆师范学院特色教育巡礼

安庆师范学院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根和源;她的前身是安徽省办学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省学敬敷书院。“敬敷”一词,出自《尚书舜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为清操江巡抚李日芃于公元1652年创办;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省学”;1736年,清廷下旨定名为敬敷书院。1897年,书院移建到安庆师范学院校址办学。从清初到清末,在书院两百余年的办学中,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櫆和姚鼐、著名学者王宽吾、“江南大儒”汪宗沂、曾任国史馆总纂官的赵畇等诸多著名学者担任过山长或主讲。这些大师学识丰富,德高望重。他们执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如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都是从敬敷书院走出的莘莘学子。

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敬敷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1904年改为安徽高等学堂。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安徽近代第一所军事专科学校安徽武备学堂和陆军学堂、安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江淮大学、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等相继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块热地上办学。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文史学者刘文典、杨亮功,著名经济学家陶因等曾在此担任校长;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等曾在此传道授业。虽然校名更迭,但是这些教育先贤无不秉承了文化育人的“敬敷”文脉。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更是为“敬敷精神”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杏林春雨孕育了无数笃学报国之士,发动马炮营起义的熊成基、范传甲,广州新军起义领袖倪映典,焚烧英国鸦片的爱国名将柏文蔚,抗日名将方振武,汉藏语言学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宋代文史研究著名学者孔凡礼等等无不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解放后,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在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安庆师范学院校园里又相继开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和安庆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海军军官和中小学教师。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成为首批学士授予单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安庆师范学院,敬敷的育人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先贤们熠熠生辉的事迹,启迪和昭示着今天的安庆师范学院人,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已经成了不灭的校之魂,生生不息,浸润着这座古老的校园。

今天的安庆师范学院人紧紧抓住数百年延续下来的敬敷精神,把它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继承并发扬光大,紧密联系时代,凝练出了“敬敷世范 勤学笃行”的校训。在校训的指导下,他们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形成了多种特色教育。他们创新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突出了教育的师范性与综合性,使得“敬敷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发展、新内涵;他们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教育,加强了教育的思想性与导向性,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探索的皖江文化研究和百年校魂教育,明确了教育的地域性和校本性,把“敬敷精神”放在一个更宽广、更深邃的文化时空上来继承与发扬。三个特色相辅相成,实现了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培养了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敬敷精神的指引下,安庆师范学院人的育人现象成了国内瞩目的一朵人文之花。

融合科学人文,普及通识教育

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得以发扬。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的王星拱,就开始主张文理融通。当时,省立安徽大学实施“学生导师”制度,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在教学改革上,试设“人与自然”课程,以综合的方法讲述现代自然科学概要、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文理渗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今天,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在安庆师范学院得到进一步延伸。

上个世纪末,安庆师范学院就开始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与时俱进。2000年,学校申报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被教育部批准立项,从此掀开了安庆师范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崭新的一页。院长汪青松教授亲自挂帅,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课题组明确高师综合文科专业改革的目标,组建了首届综合文科实验班。在四届综合文科实验班的成功基础上,他们申报了人文教育专业,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这是一个飞跃,它从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开始致力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专业是成功的,开办1年,就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教改示范专业,得到教育界的高度肯定。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五年精心探索使安庆师院人探索出了“夯实‘三基’、综合拓展、活动创新、人文为本”的综合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5 年初,学校进一步在理科专业中进行综合性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举办了科学教育实验班,有5 个院系116 名学生参加了科学教育实验班的学习。在制订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学校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之一,以构建有利于优化学生素质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交叉,加强文理渗透,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类课程合理设置的课程体系。目前,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教育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普遍实施。学校加大了理科学生《大学语文》、《人文社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必修与选修力度,规定他们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两门传统文化课程。而对文科学生,则开设了《科学基础》等课程,并且为他们安排了实验课程。学校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室2004年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理科打破学科界限,相互学习,在2006年10月举办的“教授、博士论坛”中体现尤为明显。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学校安排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历的老师作了81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并有意识地安排理科学生听文科类讲座,文科学生听理科类讲座,教师们通俗而又富有内涵的讲座使学生耳目一新,普遍感到受益匪浅。

为了提升教育水平,安庆师范学院还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注重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多年来,他们编写了《从综合文科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与伪科学的分野》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系列丛书。

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肯定。2006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个普通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进入国家前列,这不仅仅在安徽省是罕见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走进今天的安庆师范学院,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文和科学的交融”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兴学育人的主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安庆师范学院党委赵晓和书记亲自主持了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研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在谈到当前的“安庆师范学院人文现象”时,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悠久办学传统和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深厚积淀的结果。近年来,我们充分整合、拓展历史文化资源,高起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力求给大学生以鲜活的人文精神滋养,使学校的物质精神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伴随人文校园的构建,以‘百年敬敷、文化育人、从严治教、和谐创新’为内容的校园精神得到初步凝练,这种精神带有浓重的安师院优良传统的影子,又通过人文校园建设得到了深化与升华,闪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综合文科实验班起步,到人文教育专业,到科学教育实验班,再到全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安庆师范学院不断朝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文理渗透、文理融合的方向迈进。在新时代,安庆师范学院人为“敬敷精神”添加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文化育人成为“敬敷精神”的新的灵魂。

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今天的安庆师范学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安徽省在七家单位建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其中高校有3所,而普通本科院校仅安庆师范学院一家。基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方向,在队伍建设、方向凝炼、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席之位。学科负责人汪青松教授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学科组先后主持、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6个,出版学术著作2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11项,研究成果在全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专著和教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成果。五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联合举办了三次高水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交流了学术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

安庆师范学院十分注意以基地建设来带动和促进学科、课程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成为安徽省唯一的科社重点学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建设成安徽省首批精品课程。2001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在综合文科专业(实验)教学计划中首次开设,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纵向打通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了一场师生对话的课堂革命。其教学活动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和教师评点三个环节构成,充分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在安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别开生面,生动形象,成为广大学生普遍欢迎的一门课程。

目前,在安庆师范学院形成了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全校上下凝聚一心,形成了积极昂扬的进取精神。近几年,学校连续两届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先后三次被安徽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联合表彰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大学生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在校大学生追求政治进步的越来越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有110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73.3%;2006年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000余人,大学生党员达到1071人,占在校生的8.7%。2003年6月,政法学院黄金结同学,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前往云南省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县坝溜乡,从事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黄金结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以顽强的斗志和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墨江县和思茅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并且荣获安徽省首届“十佳青年学生”称号。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学术和教育上取得更广泛的成果,学院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部崛起中的新农村建设》、《高校领导体制与干部管理》等书已经公开出版。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等13门课程建设全面铺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教育成为安庆师范学院一块闪亮的品牌。

打造皖江文化品牌,实施百年校魂教育

安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是独领风骚两百多年的桐城文派的故乡,是徽班进京的始发之地,是全国五大戏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之地,诞生了李公麟、方以智、戴名世、张英、张廷玉、方苞、刘大櫆、姚鼐、邓石如、程长庚、陈独秀、吴汝纶、姚莹、朱光潜、张恨水、朱湘、陈撄宁、严凤英、邓稼先、赵朴初、海子等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文化巨人和文化名流。当前,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域文化的研究正在引起学界的重视。作为座落在安庆的唯一本科高校,把弘扬皖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服务地方、经世致用,是学校从敬敷书院以来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在省立安徽大学时期,学校就特别提倡教师根据本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学术研究。新时期,安庆师范学院人开始致力于皖江地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弘扬工作。多年来,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做了大量工作,使学校成为宣传研究皖江文化的中心。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研究,学校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先后开办了“陈独秀研究”、“桐城派研究”、“皖江文化研究”等专栏,专门刊发皖江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为研究者提供阵地。学校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方以智及明清文化国际研讨会和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多次参与承办陈独秀学术研讨会、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在陈独秀研究、戴名世研究、桐城派研究、赵朴初研究、方以智研究、马其昶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在陈独秀研究方面,目前就已出版了《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陈独秀与第三国际人物论》《陈独秀风雨人生》、《陈独秀父子仨》、《文人陈独秀》等系列著作,为正确评价陈独秀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2006年,安庆师范学院哲学社科学报的“陈独秀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安徽省获此殊荣的仅有两家。《光明日报》以“十年不辍的陈独秀研究”为题高度评价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目前,安庆师范学院已经成为安徽省皖江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师院人为弘扬皖江文化不遗余力,打造了学校的学术品牌。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把研究成果付诸于育人。在文化素质领域和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学校开设了《陈独秀研究》、《安庆与近代中国》、《桐城派研究》、《黄梅戏艺术欣赏》、《百年校魂教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使学生在了解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和品位。2006年5月1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学校聘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任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为黄梅剧艺术学院揭牌。2007年,黄梅戏表演专业开始招生。在地域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广大学生提高了文化品位与素养,同时也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

作为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源头,安庆师范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的演变与发展,也是皖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人大力开展校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2005年和2006年,学校相继出版了《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两部著作,提升了校史研究的品位。对独特而宝贵的校史校情资源,学校积极予以利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百年校魂教育,探索出将校本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新模式、新思路。他们首开先河,将乡土历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2005年,他们的教改项目“百年校魂教育——大学生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几年,学校一直将徐锡麟安庆就义旧址和人物雕塑、纪念马炮营起义的英烈祠、陈独秀陵园、柏文蔚焚烟亭以及校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敬敷书院旧址和安徽大学红楼等众多纪念实物和旧址列为大学生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瞻仰参观。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校史资源,使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富有成效,2002年,学校重新修葺了清代安徽“省学”敬敷书院,增设了皖江人物碑廊,使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直观。

学校开展的校魂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爱国、爱民、爱校、爱学”的热情,取得了显著成果。五年来,学生在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132项重要奖项。在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安徽赛区选拔赛中,学校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大学三名学生同获一等奖;2006年,学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中通过率再创新高,达到85.71%,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55.42%)30.29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师范类大学平均通过率(49.55%)36.16个百分点。其中2004级(4)班41人参加考试,通过39人,通过率达95.12%;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几年保持较好水平。2003年,一个寝室“七朵金花”全部考上研究生的佳话传遍大江南北。2006年,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达47.8%;2006年,大学生校内科研立项352项,公开发表文章140多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好成绩;2006年在安徽省第11届运动会中,获得“四金三银六铜”的好成绩,在60所参赛高校中,总分排名第五;艺术学院余徐刚同学在校期间公费出版2部专著,文学院李进同学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诗文103篇;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在艺术表演、艺术作品及艺术论文三项活动中共获奖22项。

敬敷百年,文化育人。随着光阴流转,这所安徽省最古老的学府身上荡涤着别样的沧桑与辉煌。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新时期的安庆师范学院已经开始崭露出别样的风华。自强不息的安庆师范学院人正秉承着“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校训,继承文化育人、经世致用等优良传统,为敬敷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续写着高等教育新的壮美篇章!(钱敏 陈东 朱守良)

Copyright 安庆师范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 | 电话: |  邮编:246011